什么是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?老子修身四德是什么?

作者:金年会发布时间:2023-03-13 09:28

本文摘要: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,行善利生济世救人。虚静恬淡寥寂无为,知强守柔神定气闲。求真返朴天地人和,慈心大用智慧飘逸。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,上德无己法雨无边。此篇承接(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是什么意思?《道德经》的「一」指什么?)学习道德经,开启大智慧。 第三段经文:不自见(xiàn)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能长。这是老子的修身四德,这是借用儒家的术语,老子是不讲修身的,而是讲修德,关键是修无身。 经文:不自见,故明。这是修身第一德。

金年会

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,行善利生济世救人。虚静恬淡寥寂无为,知强守柔神定气闲。求真返朴天地人和,慈心大用智慧飘逸。

道常无名玄同无碍,上德无己法雨无边。此篇承接(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是什么意思?《道德经》的「一」指什么?)学习道德经,开启大智慧。

第三段经文:不自见(xiàn)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能长。这是老子的修身四德,这是借用儒家的术语,老子是不讲修身的,而是讲修德,关键是修无身。

经文:不自见,故明。这是修身第一德。见读为现,要隐藏自己,不显露自己,更不应该占据高位,就是有德无位。

世人总是以显露自己为要务,显示自己的存在感。修羽士正好相反。俗人以别人的赞美为荣,修羽士以别人的赞美为耻。

修羽士修无誉之德,所以庄子说“至誉无誉”。明,明确四达,天地间无所蔽者,德性明也。经文:不自是,故彰。彰就是明,显著,耀眼,就是彰德性。

这是修身第二德。河上公注:“不自以为是而非人,故能彰显于世。”修羽士不能把自己的内证光阴强加于人,包罗其他的修羽士和普通的世人。

那怎么办呢?只有让他人同样实修实证,听自己的自由心证。这是内证光阴上的态度。对于世俗知识,修羽士越发倾听世人,纵然知道世人的误解,也只是循循善诱,“功成事遂,黎民皆谓我自然”,让世人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
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只是知识的一个助产士,起资助的作用,学生应该自己得出结论,与老子的教诲一致。这样,修羽士反而越发彰显了自身的价值。这只是利便说法,修羽士追求真理和深刻的思想,从来不会思量自身的价值。《金刚经》中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自己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世尊。

我不作是念,我是离欲阿罗汉。”《道德经》此处的境界与《金刚经》的境界很一致。

孔子说:“毋意、毋固,毋必,毋我”,这是孔子的四毋修法,其中毋我与老子的修身第二德很相近。经文:不自伐,故有功。这是老子修身第三德。伐就是夸耀,炫耀,企图获得他人仰视。

河上公注:“圣人德化盛行,不自取其美,故有功于天下。”圣人以德化人,使心田残缺之人到达全德之人,好事无量。但圣人心中并没有好事之想,实际上圣人对天下最有好事。老子玄德四要义是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功成而弗居。

”修羽士深入精神世界,洞察宇宙妙理,资助世人脱离浊世羁绊,好事不行谓不大。但切不行居功,而应该向道学习,道生万物,好事最为第一,但道从不居功。

所以圣人“事遂身退”,践行“天之道”。经文:故有功。

是天看来有功,不是人看来有功,更不是自己感应有功。这个区别很重要。

经文:不自矜,故能长。这是老子修身第四德。矜,自重,居高临下。

河上公注:“矜,大也。圣人不自贵大,故能久不危”。

河注长为恒久。圣人不把自己看的高于他人,以平等心待人,无欲无求,可以恒久而不危。

释德清注:“恃己之能曰矜。长,才气也。”长释为一技之长。

恒久是老子的一贯追求,“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”(三十三章)。但老子也可能使用了双关语。圣人引导世人,但始终保持平等利他之心,在天看来,圣人是世人之长(引路人)。

老子修身四德与玄德四要义暗合,皆出于道,圣人践行不息,修羽士当追随圣人之迹,弘扬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”的圣德。释德清注:“此上四不,皆不争之德也,唯圣人有之也。”上面四不,都是不争之德的详细形貌,只有圣人才气完全做到。

苏辙说:“不自是,不自伐,不自矜,皆是不争之余,故以不争终之。”四不,都是不争的引申,所以最后归结为不争。

修身四德也就是修身四法。第四段经文: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老子此章从“曲则全”开篇,终于引出最重要的教诲,就是不争才是大德。河上公注:“此言天下无论贤与不肖,无能与不争者争也”,天下无能与不争者争也!后文“天下莫柔弱与水,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”(七十八章),第三章、八章、二十章、七十八章一直宣说不争的教诲,这是人间的福音,不得不申之再三。

天地的无私与水的不争组成老子的人间和谐的焦点架构,可以窥探《道德经》的现实价值指引。


本文关键词:什么,是,“,夫唯不争,故,天下,莫能,与,之争,金年会官网

本文来源:金年会-www.ningbofansi.com